“烽火戏诸侯”这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故事,至今依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争议。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指出的那样:“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换句话说,诸侯们不可能在得知西安的烽火信号后,纷纷赶往与幽王会面,甚至如果他们抵达后发现并无敌军来犯,也会立刻停止行动,回去各自的国家,这一常识早已为人们所知。试想,倘若遥远的郑国(今河南郑州)、卫国(今河北邯郸)、鲁国(今山东曲阜)、齐国(今山东昌乐)的军队,要同时赶到今天的陕西西安,甚至用现今的交通工具都难度极大,更何况在两千年前,依赖马车作为唯一交通工具的时代。周幽王,作为当时的君主,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司马迁,这位以写史严谨著称的史学家,也不可能忽视其中的困难。
《史记》中有两次提到幽王举烽火的事件。第一次是在“烽火戏诸侯”发生后,司马迁写道:“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这段话暗示着,幽王因屡次虚张声势,导致诸侯们对烽火信号的信任逐渐消失,最终他们不再响应。然而,奇怪的是,当戎狄来犯时,《史记》中又记载:“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这一前后矛盾的记载令人疑惑不解。也许,司马迁对这段历史事件持有保留态度,他不仅记录了这段历史,同时也在表达对其真实性的疑问。即使如此,为什么司马迁仍然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呢?
展开剩余64%进一步探究,钱穆先生在读《史记》时还发现了另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当司马迁写《夏本纪》时,并没有提及“夏将亡”;在写《殷本纪》时,也没有提到“殷将亡”;然而在《周本纪》中,司马迁却借史官之口两次预言了周朝的灭亡。第一次是:“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第二次则是:“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侯,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然而,历史证明周朝并没有在当时灭亡。两千年前的司马迁也看到了这一点,事实上,周朝的灭亡要等到几百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切仅仅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一种史学断代手法,他通过这样的描写,提示读者当时周朝的衰弱,然而并没有真正宣告其灭亡。
因此,钱穆先生认为,“烽火戏诸侯”之事,可能并不是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被记载,而是司马迁通过这一故事来象征周朝的衰亡征兆。如果真是征兆,那么故事的细节和情节必须足够有说服力才能让读者信服。作为史学家,司马迁并没有让人失望。三川地震之后,伯阳甫通过阴阳五行的理论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合乎逻辑的解释;而在描述褒姒的背景时,也进一步渲染了周幽王的宠爱以及他因宠爱褒姒而做出的一系列决策。通过这一切,司马迁的描述不仅让我们感到周朝灭亡的预兆,也给后世君王敲响了警钟——不要效仿周幽王的荒唐行为,不能因为一时的宠爱而忽视国家大局。
此外,这个故事还让人不禁联想到司马迁所处的历史背景。汉武帝时期,宠爱钩弋夫人,并欲立刘弗陵为太子,这与周幽王宠爱褒姒的情形极为相似。更何况,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犯了汉武帝,遭遇了宫刑。难道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借历史的镜子劝诫汉武帝吗?钱穆先生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即便汉武帝本人没有看到这些文字,朝中的大臣们也能从中领会到深意。在这种背景下,司马迁通过《史记》警示后代君王,或许也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向汉武帝提出的忠告。
发布于:天津市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